撲克王二维码下载减压阀后为什么要装安全阀?

《军人志》水下鬼影:美国海军水下爆破队小史

发布时间:2023-09-22 12:39:43   来源:撲克王二维码下载

  在越南战争中有一幕场景很具有戏剧性:1965年3月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师的官兵们登陆岘港,成为最早登陆南越的美军部队。但是,陆战队员们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由水下爆破队第12分队的蛙人设立的标牌,上书“欢迎美国海军陆战队”,标牌的侧面是一双他们所用的脚蹼。原来在海军陆战队登陆前,水下爆破队就已事先进入岘港并为其打探相关情报了。越南战争时期,水下爆破队作为美国海军的另一支特种部队同样深入去参加了,这支著名的美国海军特种部队的光辉历史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书写的。

  美国海军中第一批执行水下爆破任务的精英人员出现在二战时期。1943年9月,在马克·斯塔克韦瑟海军上尉和詹姆斯·达罗克海军上尉的组织和率领下,包括他们在内的17名海军蛙人在小克里特的两栖训练营接受水下爆破、切断引爆电缆和突击队突袭等技术训练,为1942年盟军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做准备。与他们一起训练的,还有在1942年8月15日成立的海军侦察突击队(Navy Scouts and Raiders),这支突击队是美国海军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指挥官为劳埃德·E·佩迪科德中尉(Lloyd E. Peddicord),执行官是约翰·贝尔少尉。

  ■上图是二战时期,美国海军侦察突击队员在进行徒手格斗训练,下图是侦察突击队员进行轻武器射击训练。

  海军爆破人员和海军侦察突击队都参加了“火炬”行动,其中,前者破坏了法属摩洛哥北部塞布河(Sebou)的出海口栅栏,为美军驱逐舰进入塞布河打开了通道。在军舰火力的支援下,陆军的游骑兵部队逆流而上,攻占了利澳泰港的机场。因为这一任务对“火炬”行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些爆破人员后来都荣获了海军十字勋章。

  而在“火炬”行动中同样表现出色海军侦察突击队后来先后参加了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爱斯基摩人”行动(Operation Husky)、登陆诺曼底的“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以及登陆法国南部的“龙骑兵”行动(Operation Dragoon)。“龙骑兵”行动后,考虑到欧洲战场不再需要两栖行动了,海军侦察突击队被解散。作为美国海军的第一支特种部队,他们的侦察经验后来被海豹突击队所继承。

  1943年5月7日,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约瑟夫·金上将(Ernest Joseph King)发布命令,成立一支大型专业爆破单位——海军战斗爆破队。同日,美国海军的德雷珀·劳伦斯·考夫曼上尉(Draper Laurence Kauffman)奉命成立一所海军战斗爆破队训练学校。6月,该校在佛罗里达州的皮尔斯堡(Fort Pierce,由海军和陆军联合成立、为海军侦察突击队培训队员的两栖侦察与突袭学校也坐落于此)正式成立,这里成为了海军战斗爆破队的摇篮。而且,从这里走出的爆破队员,很多都加入了水下爆破队。

  ■上图是二战时期,雷德帕·劳伦斯·考夫曼(左)和他的队员们的合影。考夫曼是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历史上的关键人物,1943年6月,考夫曼带着海军爆炸物处理学校的部分军官在皮尔斯堡组建起了海军战斗爆破训练学校。1944年4月,考夫曼转调至太平洋水下爆破队第5分队任指挥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考夫曼训练了大批海军爆破人员,为美国海军特种部队的奠基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图是二战时期的皮尔斯堡的爆破学校中,学员们正在沙滩上练习使用爆破橡胶管爆破滩头障碍物。在这里,考夫曼创新了一种爆破技术,即在一根橡胶软管中塞满几包三硝基苯甲硝胺炸药包(每包重约1.1公斤),这样一根9.1公斤重的炸药软管能把海滩障碍物及周边炸得面目全非。

  海军战斗爆破学校的教官是来自刚参加了“爱斯基摩人”行动的海军爆破人员(他们在此行动中负责开辟登陆通道、勘察海滩,并与陆军部队抢救搁浅的小艇),训练志愿加入海军战斗爆破队的志愿者们。这些志愿者来自海军工程营、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的战斗工兵,他们被划分为若干个战斗爆破小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5名士兵组成,共用一艘小艇。从1943年7月起,他们接受了著名的“地狱周”训练,以及海滩水下障碍物的爆破清除训练,这里的淘汰率高达65%~75%。8月,一批还未毕业的海军战斗爆破队学员就迎来了实战部署,参加了阿留申群岛战役中收复基斯卡岛的行动,由于日军的提前撤离,他们的首战落空。阿留申群岛战役后,他们被派往夏威夷,成为于同年11月成立的水下爆破队的一部分。1943年9月,第一批海军战斗爆破队员毕业,分别被派遣到太平洋舰队的第3舰队和第5舰队。

  美国海军战斗爆破队正式服役后,参加了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诸多战役,其中用于太平洋战场的有第2、第3、第19、第20和第21分队,诺曼底登陆结束后,第24分队也被派遣到太平洋战场,这些作战分队和水下爆破队的分队并肩作战,为美军两栖部队的进攻开辟通道,一直到二战结束。

  ■上图是二战时期,在西南太平洋执行任务的海军战斗爆破队第19分队的两名队员。二战时期,除了在地中海战场,海军战斗爆破队也在太平洋战场作战,执行清理水下暗礁、沉船、海滩障碍物的任务。和其他被并入水下爆破队或转赴欧洲战场的分队不同,第2、第3、第19、第20、第21、第24这几个在太平洋战场作战的分队一直在海军战斗爆破队的编制之下,直到二战结束。

  1944年,海军战斗爆破队的战斗蛙人在诺曼底登陆中用鲜写了一段传奇。在“霸王”行动中,海军战斗爆破队第11分队(下辖34个爆破小组,每个爆破小组由13人组成)以52%的伤亡率(阵亡31人,负伤60人)在血腥的奥马哈滩头(Omaha Beach)为登陆部队打开了通道;在犹他滩头(Utah Beach),第11分队也有4人阵亡,11人负伤。接下来,海军爆破队又参与了登陆法国南部的“龙骑兵”行动。

  1943年11月22日的塔瓦拉岛(Tarawa)登陆战中,由于事先侦察不足,水下暗礁密布导致第二波登陆部队乘坐的车辆人员登陆艇(LCVP)搁浅,大批陆战队员被淹死或惨遭日军火力射杀,第一波登陆部队得不到后续部队的支援,在滩头阵地上死伤惨重。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灾难性事件的再次发生,美国海军第5两栖军军长里士满·凯利·特纳上将(Richmond Kelly Turner)命令组建9支水下爆破队。11月至12月,30名军官和150名志愿者在夏威夷的怀马纳洛训练营受训,接受侦察和爆破专业的相关训练。教官和学员来自皮尔斯堡的海军战斗爆破训练学校和两栖侦察与突袭学校、海军陆战队员和陆军官兵。首先成立的是水下爆破队第1和第2分队。第1分队指挥官为爱德华·D·布鲁斯特海军中校(Edward D. Brewster),第2分队指挥官为约翰·T·凯勒海军少校(John T. Koehler)。每支分队由大约16名军官和80名士兵组成;另外,每支分队中还有1名陆军军官和海军陆战队军官充当军兵种间的联络官。

  在水下爆破队刚成立不久,第1分队便在布鲁斯特中校的率领下匆忙参加了1943年1月31日的夸贾林环礁(Kwajalein)之战,此役中,水下爆破队员成功完成了任务,特别是路易斯·F·吕尔斯海军少尉(Lewis F. Luehrs)和比尔·艾奇逊军士长(Bill Acheson)赤身裸体从水下珊瑚礁中潜入侦察,带回了敌军的炮位地点、阻止登陆的障碍墙位置和其他重要情报,这类泅渡与侦察成为了美国海军特种作战的一个基本使命。此役中,水下爆破队还总结出两条经验:和传统的遥控木船引爆相比,水下障碍物的爆破最好由队员亲自完成;白天泅渡到岸上侦察的效果比夜间乘坐木船侦察更好。

  夸贾林环礁之战结束后的1944年2月,水下爆破队第2分队指挥官凯勒少校在夏威夷的基黑海滩(Kihei)成立了海军战斗爆破训练与实验基地(Naval Combat Demolition Training and Experimental Base)。4月,水下爆破队第3、第4和第5分队在夏威夷的毛伊岛(Maui)成立,成员基本都是来自皮尔斯堡的海军战斗爆破训练学校的海军工程营。海军战斗爆破队的考夫曼少校也于同月从皮尔斯堡调到水下爆破队第5分队担任指挥官。和在皮尔斯堡的训练相比,海军战斗爆破训练与实验基地更注重远距离泅渡,大量的训练科目都是在水下进行,受训者们都戴着氧气面罩、仅穿一条短裤和脚蹼、携带一支匕首——这一形象的水下爆破队员被称之“裸体勇士”(Naked Warrior)。

  ■上图是这张著名的“裸体勇士”是二战时期水下爆破队的经典形象,这名队员潜入海底将爆破炸药装在水下障碍物上。爆破清除水下障碍物、在水底安装炸药破坏敌方设施这些水下爆破技能,是水下爆破队员的“看家本领”,并由海豹突击队继承下来。

  太平洋战争中,水下爆破队活跃在各个角落,他们执行侦察、摧毁登陆障碍物、引导部队登陆的等行动,在塞班岛、埃尼威托克岛(Eniwetok)、关岛(Guam)、莱特岛(Leyte)、文莱湾(Brunei Bay)、硫磺岛及菲律宾等一系列关键战役中,都有水下爆破队的参与。

  例如,第5分队在日间泅渡侦察塞班岛的防御;另外,他们还在夜间侦察天宁岛的防御;菲律宾战役中,第15分队也在吕宋岛的海滩周围活动,侦察敌情。在硫磺岛之战的前两天,第15分队执行滩头侦察任务,不幸的是,第二天他们乘坐的“布莱斯曼”号快速运输船(USS Blessman)被日军飞机击沉,15名水下爆破队员阵亡,23人负伤,这是水下爆破队在太平洋战争中最严重的一次伤亡。

  ■上图是1944年6月在塞班岛战役期间,一队水下爆破队员准备发起登陆,他们刚从“克莱姆森”号快速运输船(USS Clemson)上下来,乘坐人员登陆艇到近岸地区后换乘充气橡皮艇登陆。

  1944年7月,在关岛之战中,水下爆破队员连续作业3昼夜,清除各种人工或自然的障碍物,引导登陆部队上岸。

  1944年11月,水下爆破队司令部组建,拜伦·哈尔·汉隆海军上校(Byron Hall Hanlon)成为第一任水下爆破队的司令。1945年4月开始的冲绳岛之战是水下爆破队在二战中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第7、第12、第13、第14分队和新成立的第11、第16、第17和第18分队共近1000名队员参加了战斗。1945年7月4日,在婆罗洲的巴厘巴板(Balikpapan),水下爆破队执行了太平洋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任务,参与行动的是第11和第18分队。

  ■上图是1944年7月在关岛战役期间,一支水下爆破队炸毁关岛玛瑙海滩(Agat Beach)的一处水下障碍物的瞬间。水下爆破队和海军战斗爆破队具有很深的血缘关系,因为前者的绝大部分队员都是来自皮尔斯堡的海军战斗爆破训练学校毕业的学员,或是从海军战斗爆破队的作战分队转调到水下爆破队的。诸如“地狱周”等海军战斗爆破训练学校的训练科目也被水下爆破队和后来的海豹突击队所继承。

  ■上图是1945年春的冲绳海域,一队水下爆破队员正互相往身上涂抹铝粉作为伪装,以躲避日军射手的视线,他们所处的位置是一艘快速运输船(APD)的甲板上。冲绳战役是水下爆破队在太平洋战争中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

  ■上图是1945年8月28日在东京湾的富津岬,从美国海军“伯克”号护航登陆舰(USS Burke)登陆于此的水下爆破队第21分队指挥官爱德华·波特·克莱顿少校(Edward Porter Clayton)接受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的日本陆军海岸炮兵少佐(面向镜头正中者)递过来的军刀,接受他们的投降。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次受降。虽然后来因为“第一次受降”必须由麦克阿瑟来接受,克莱顿少校被要求交出军刀,但无法改变水下爆破队是第一个登陆日本本土的美国海军部队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水下爆破队先后组建了31支分队,现役人员达到了2800人,平均每支分队有100名官兵。在战争中,水下爆破队共获得了2枚海军十字勋章、150枚银星勋章和750枚铜星勋章,以及不计其数的紫心勋章。

  二战结束后,水下爆破队的大部分分队被解散,只保留第1、第2、第3和第4分队,每个分队由7名军官和45名士兵组成,规模大大缩水。其中,第1和第3分队配属太平洋舰队,驻扎在科罗纳多;第2和第4分队配属大西洋舰队,驻扎在小克里特。

  朝鲜战争爆发后,水下爆破队迎来转机。水下爆破队驻扎于日本的一支10人小分队很快被派往朝鲜参战,执行破袭、侦察等任务。随着战争的进程,第1和第3分队慢慢的变多的队员被派往朝鲜参战。尤其是在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陆时期,水下爆破队员事先对仁川的淤泥滩涂进行侦察,标注海滩通道的最低点并排除地雷,还有4名队员为登陆的海军陆战队担任向导。

  1950年10月,水下爆破队开始在元山港执行扫雷任务,并协助打捞触雷沉没的美军扫雷舰。11月,水下爆破队第3分队的队员在朝鲜城津附近执行了水文勘察行动。12月,从长津湖败退的美军集结兴南,麦克阿瑟将这里的美军第10军及大量物资、平民从港口撤走 ,水下爆破队在部队登船后,炸毁兴南港。1952年2月,第5分队重建,分担第1和第3分队日益繁重的任务,他们参加了扫雷行动直至1952年夏,此后,第5分队开始执行“渔网”行动(Operation Fishnet),扰乱朝鲜的渔业经济。

  ■上图是1950年10月26日在朝鲜元山海域,水下爆破队第1和第3分队的队员从“吉亚琴科”号快速运输船(USS Diachenko)上转乘到一艘橡皮艇上,他们将清理这片海域的雷区。

  ■上图是1950年12月25日,水下爆破队布设在兴南市附近港口设施的炸药爆炸的瞬间。当时,朝鲜东线战场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下,从长津湖一路溃退至此。12月8日,麦克阿瑟决定从兴南撤走美军第10军,增援38线日,水下爆破队引爆敷设的20吨炸药,炸毁兴南港口的设施。这是朝鲜战争中顶级规模的一场爆破,也是二战后至当时最大的一场爆破。

  ■上图是1952年9月16日的“渔网”行动期间,水下爆破队第5分队的队员正在检查他们缴获的朝鲜渔民的渔网,这些渔网用玻璃球作浮漂。

  在第1、第3与第5分队在朝鲜执行军事任务的同时,第2和第4分队并未参战,而是参与一些海军特种装备的试验项目。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水下爆破队除了继续从事两栖侦察、排雷与障碍物清除等传统任务外,还进行了海上秘密渗透破袭敌军船舶、码头和港口设施,捣毁敌军军械库,从海岸渗透进行情报收集,掩护友军撤退,扰乱朝鲜战时经济等任务。这场战争对水下爆破队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转折点,改变了这支部队的行动原则,水下爆破队的主要任务不再局限于海岸侦察和水下障碍物清除,可胜任的任务领域大大拓宽,敌后行动、内陆爆破突袭、破坏铁路交通、扰乱敌军这些非常规作战都成为其行动领域,成为美国海军中极具战斗力的两栖特种部队。

  朝鲜战争结束后,驻西海岸的水下爆破队第1、第3和第5分队被重新命名为第11、第12和第13分队,而东海岸的第2和第4分队则重新命名为第21和第22分队。不久,第13分队被解散。当时保留的4支分队都不满编,军官几乎都是由预备役军官和从基层士兵提拔的“野马”军官组成。这一时期,水下爆破队的前途不甚明朗,他们似乎找不到在军队中的合适位置。在这种形势下,水下爆破队被迫开始转型,注重培养突击作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水下爆破队从1955年开始接受固定拉绳式跳伞训练,一开始是试验性的将部分人员送到美国陆军跳伞学校进行培训,后来所有队员都要获得专门的跳伞资质,这一传统被海豹突击队所继承。

  ■上图照片拍摄于大西洋舰队的两栖作战基地,来自水下爆破队第2分队的队员正在使用直升机进行海面渗透和接应的海训项目。这项科目后来在海豹突击队的训练中同样存在,它是水下爆破队/海豹突击队常用的接应队员的手段之一。

  ■上图是1952年8月3日在华盛顿湖(Lake Washington),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正在举行有史以来顶级规模的淡水两栖作战训练,图中的两名身穿蛙人服的水下爆破队员正乘坐充气橡皮艇去执行一项任务:爆破阻碍大部队进攻的障碍物。

  ■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维尔京群岛(Virgin Islands)的圣·托马斯(Saint Thomas)基地,水下爆破队的新队员们在训练后返回军营。这些新队员背着开放式循环水下自主呼吸器,他们穿的珊瑚防滑鞋和潜水短裤和二战时的没什么区别。水下爆破队和后来的海豹突击队新兵在部署到作战部队前,都要在这个海军基地受训。

  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开始后,出于非常规战争的需要,美国海军决定新组建一支在水下爆破队传统水下作战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游击战/反游击战等陆上作战技能和伞降技术的海军特种部队,这便是海豹突击队。

  水下爆破队和初创的海豹突击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海豹突击队成立时,一队和二队的队员基本来自水下爆破队,而需要加入水下爆破队或海豹突击队,也必须事先通过基础水下爆破/海豹训练班的选拔。海豹突击队与水下爆破队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承担了更多的内陆爆破突袭任务,在越南战争中,海豹突击队更多地使用分队战术参与地面作战,甚至极少数海豹排在长达6个月的轮战期中都没有装备水下爆破队必备的水下呼吸器。

  ■上图是早期的基础水下爆破/海豹训练班中,参训者们在“地狱周”阶段受训。这是甄选海豹突击队员的基础训练中最残酷、最艰辛的阶段,在7天几乎不眠不休的训练中,会有大批人被淘汰,而这一阶段被海豹突击队称为“除草”。

  20世纪60年代前期,水下爆破队介入了拉美国家的冲突。如1961年,作为古巴的武装的军事顾问,传授战斗蛙人和突袭的技能;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水下爆破队和海豹突击队一起对古巴进行秘密侦查,为可能爆发的战争进行准备;1965年4月,1965年4月,美国发起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军事行动,以防止该国也成为类似古巴的社会主义国家,水下爆破队和海豹突击队都参与了这场侵略行动。

  美国海军于1958年介入越南战场,而从一开始,美国海军司令部便决定向越南部署水下爆破队。当时水下爆破队也派遣了人员乘坐小艇从湄公河深入老挝境内执行任务。20世纪60年代初,来自美国海军特种部队的军事顾问开始为南越海军提供培训,海豹突击队和水下爆破队都去参加了。同时,水下爆破队还负责实施南越海岸线的水道测量,收集相关情报。在越南战争期间,水下爆破队参与了美军所有的登陆行动,他们除了承担传统的水文观测、滩岸侦察、清障爆破等任务外,也执行一些与海豹突击队类似的作战任务。此外,疏通河道、排查沉船、排除游击队布设的水雷等也在他们的任务范围之中。

  ■上图是水下爆破队员佩戴的水下爆破徽章(Underwater Demolition Badge)。这是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设立的一种徽章,授予所有水下爆破队成员。起初它只是一种布制徽章佩戴在制服的上臂,20世纪50年代期间转变成为了在胸前佩戴的金属制金色徽章。1975年,美国海军决定取消水下爆破徽章,取而代之的是1970年设立的特种作战徽章(Special Warfare insignia)。与前者相比,特种作战徽章的图案上就是多了一只鹰,即今日海豹突击队所佩戴的徽章。

  ■上图是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海军的一艘快艇搭载军医和护士正准备出发执行任务,水下爆破队第21分队的几名队员驾驶着一艘机械化登陆艇在旁护航。这类护航任务,水下爆破队在朝鲜战争时执行过多次。到了越战时期,潜艇和直升飞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护航任务,所以水下爆破队只在越南海岸线上执行过一两次这样的护航任务。

  ■上图是1968年,两名水下爆破队员和美国海军“克利夫兰”两栖运输舰(USS Cleveland)的船员将一名被击落的美国空军飞行员营救上救生艇。水面营救是水下爆破队员再正常不过的任务了,他们甚至还负责帮助回收坠落到海面的美国太空舱,救助宇航员。如1966年7月20日,水下爆破队员将宇航员从坠海的“双子座”太空舱中救出;1969年11月24日,水下爆破队在太平洋上帮助回收“阿波罗 12”号(Apollo 12)登月舱。

  越南战争时期,水下爆破队的几支分队都派遣队员组成多支分遣队到越南战场作战,其中一些分遣队的代号还与海豹突击队雷同。如A分遣队(Detachment Alpha),驻扎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任务包括培训其他水下爆破队员和管理武器装备;B分遣队(Detachment Bravo),隶属第7舰队,他们同时也执行海岸勘察的任务;D分遣队(Detachment Delta),驻扎于岘港附近的田沙(Tien Sha)基地,这支部队在越南作战多年,执行了很多海岸勘察和摧毁游击队军事设施的任务;F分遣队(Detachment Foxtrot)和E分遣队(Detachment Echo),则从两栖作战保障群(Amphibious Ready Group,缩写为ARG)的舰艇上出发执行侦察和破障任务;G分遣队(Detachment Golf)、H分遣队(Detachment Hotel)和I分遣队(Detachment India),部署给了“褐水海军”,他们乘坐内河巡逻艇在海岸和内河河道上执行各种任务;还有乘坐潜艇渗透执行任务的C分遣队(Detachment Charlie,来自第12分队),等等。

  ■上图是1971年1月3日,来自驻扎于岘港的水下爆破队第13分队的队员正准备修复一座被游击队破坏的桥梁,这两名队员正在清理水下杂物并安装炸药,准备爆破排除桥下的障碍。

  越南战争时期,水下爆破队员乘坐APD型快艇勘查和测量数百公里的南越海岸线,定位障碍物;乘坐内河巡逻艇等各种内河船只执行河道巡逻等任务;在水底进行破障,或在陆地爆破敌军工事。另外,还有“鲈鱼”号(USS Perch,舷号LPSS-313)和“金枪鱼”(USS Tunny,舷号LPSS-282)号潜艇配合他们和海豹突击队,执行水下侦察任务——水下爆破队第11分队在越南最早展开的一些行动,就是乘坐“鲈鱼”号潜水艇完成的。从潜艇出发的水下爆破队员或海豹突击队员,通常有两种渗透方式:一个是潜艇浮出水面时出发,一个是从潜入水中、停泊在海床上的潜艇出发。如果是第一种,一般在潜艇甲板上会固定一艘充气橡皮艇,特战队员可以划橡皮艇执行渗透任务。如果是第二种,就会从潜艇的特殊通道出入。到了战争后期,随着海豹输送艇的装备,海军特战队员可以乘坐这款微型潜艇从改装后的潜艇导弹发射管出入,1972年的“雷暴云砧”行动便是其中一例。

  ■上图是水下爆破队的一些队员与一艘Mk 7 Mod 6型蛙人输送艇的合影。越战时期,相较于海豹突击队,水下爆破队更多地使用这款微型潜艇。

  ■上图是1969年7月在越南海岸边“波尔斯特”号救援打捞船(USS Bolster,舷号ARS-38) 上,这名水下爆破队的潜水员正准备去勘察一艘沉船,在下潜之前他正在检查美制米斯特拉尔(Mistral)减压阀。

  ■上图是越南战场上,水下爆破队第12分队的队员正在清理航道。这是水下爆破队在越南战场上的一项基本任务。

  美军大规模介入越南战争后,1965年,水下爆破队先后参与了4次由海军陆战队指挥的重大两栖军事行动:8月的“食人鱼”行动(Operation Piranha)、9月的“星光”行动(Operation Starlight)、10月的“剑刺”行动(Operation Dagger Thrust)和11月的“蓝枪鱼”行动(Operation Blue Marlin)。在此期间的10月28日,美军岘港基地安全主管、水下爆破队指挥官罗伯特·J·费伊海军中校(Robert J. Fay)在进行安全检查时被敌军迫击炮弹击中身亡。他是第一个在越南阵亡的水下爆破队员。

  ■上图是越南战场上阵亡的第一位水下爆破队员——罗伯特·J·费伊海军中校。

  1966年1月21日,美军发起仁川登陆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军事行动。水下爆破队事先乘坐“鲈鱼”号潜艇对海滩进行了侦察。1966年,在海豹突击队正式部署作战排到越南的第一年,水下爆破队在桢沙特区发起的行动并不比海豹突击队少——其中很多都是乘坐潜艇进行渗透侦察的任务。如在这一年的8月20日,水下爆破队C分遣队的14名队员参与了名为“3号甲板舱”的军事行动,乘坐“鲈鱼”号潜艇去归仁港(Qui Nhon)北部的一个游击队营地执行侦察任务。在完成海岸勘测和水道测量任务后,C分遣队遭遇了敌军岸上火力的射击,有几名队员走散,“鲈鱼”号潜艇迅速浮出水面并用艇上的12.7毫米机枪和40毫米火炮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掩护C分遣队划橡皮艇脱离危险——这次战斗是美军潜艇最后一次在水面与敌军作战。

  也就是在这一年夏天,同样由攻击潜艇改造而成的可容纳70名海军特战队员和12艘橡皮艇的“金枪鱼”号运输潜艇抵达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并加入到水下爆破队第11和第12分队的分遣队训练中,该潜艇于1967年间还与水下爆破队员一起在东南亚进行了几次海岸侦察和勘测活动。

  ■上图是1967年12月底在苏比克湾海军基地的干船坞中来维护保养的“金枪鱼”号潜艇。注意“金枪鱼”号后部及大舱室,这里可以容纳海豹突击队员和水下爆破队员及其装备。

  1968年1月,水下爆破队G分遣队的12名队员(均来自第12分队)移驻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临近美荻的东塔,为内河舰艇部队提供援助。1969年初,水下爆破队第13分队重新成立并派驻到越南,以应付越南繁重的战事。而也就是在这一年的4月12日,该分队的罗伯特·L·沃辛顿军士长(Robert L. Worthington)遭敌伏击阵亡,这是第13分队在越南阵亡的第一名队员。4月下旬,水下爆破队员和南越军队沿着川龙河(Cuan Lon)进行长达1个月的清剿行动,他们共消灭了126名武装人员,摧毁了数以百计的据点。在美国执行“战争越南化”政策后,水下爆破队员们也充当了南越军队的顾问,为他们传授在战斗中大规模爆破敌军工事的技术。1969年以后,第13分队的队员开始乘坐改造后的“灰鲸”号运输潜艇执行任务,这艘可以发射“天狮星”II型(Regulus II)导弹的攻击型潜艇因为更先进的“北极星”型(Polaris)导弹的服役而被改装为运输潜艇,配备给水下爆破队和海豹突击队使用。

  ■上图和下图展现的都是1969年10月18日一场名为“海漂”(Sea Float)的行动。上图是来自水下爆破队第12分队的信号手三级军士戴夫·弗里登堡(Dave Friedenburg)和战友们将传感装置放置在游击队可能经过的河道上。下图是水下爆破队第12分队的肯尼斯·帕尔默(Kenneth Palmer)正准备用炸药炸毁敌军的一个地堡。

  1970年早期,美国开始从越南撤军。水下爆破队也和海豹突击队一样,逐渐撤出越南战场。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水下爆破队员还留在越南充当军事顾问。1971年12月,大部分水下爆破队都登上了第7舰队的船只返回本土。到了1972年,虽然美国已经宣称不在越南进行军事行动,但仍有几名水下爆破队员乘坐着“纳斯蒂”快艇沿着越南北部海岸执行了许多任务,包括和海豹一队A排一起执行的“雷暴云砧”行动等。半年后,剩余的水下爆破队员也全部撤回本土,为他们的越战历史画上句号。

  水下爆破队在越南作战的时间与海豹突击队大致相同,用美国官方的话说,水下爆破队在战争中的表现,与他们的前辈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同样出色。

  1983年1月1日,水下爆破队正式并入海豹突击队,原来负责的一系列任务也转交后者承担。水下爆破队也被公认为是海豹突击队的前身。

  ■上图是1983年水下爆破队并入海豹突击队后,由原水下爆破队第11分队改编的海豹五队的部分队员合影。

  崎峻文化公司已出版了《丛林绿面人:美国海豹突击队丛林作战实录》一套三册,本书从纯军事角度,以简单的文字配合丰富图片的方式,讲述海豹突击队在1962-1973年间从诞生到在越南丛林中作战的这段历史,这中间还包括这支部队的编制、人员构成、军事部署、战略战术等内容,以及海豹突击队在期间中所使用武器装备、乘坐各种战斗舟艇和为他们水面和空中支援的部队。可以在亚马逊、京东、当当及淘宝网买到,敬请关注。

在线客服 :

服务热线:13715267630

电子邮箱: regochinasz@163.com

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

撲克王二维码下载|扑克王app平台最新安卓版下载 的美国RegO品牌生产线于1923年建立,主要生产液化气、无水氨及工业气体设备,包括:RegO调压阀、RegO安全阀、RegO拉断阀、RegO阀门等,获得世界各大石油集团...